【记】中华文明的源头——馆藏红山文化玉器中

【记】中华文明的源头——馆藏红山文化玉器中

发布时间:

  高2.5宽4.6厚0.4厘米

  玉质青绿色,器身有土褐色沁斑。玉鸮呈展翅状,正面琢出头和尖嘴,双翅与尾部有数道较粗的阴刻线表示羽纹。背面虽光素无纹,但有实心钻对穿的隧孔,上部对穿后,间穿鼻残断,又从下面重新打一隧孔,孔内残留有一圈圈的钻孔痕和磨损痕,由此看出这件玉鸮当时曾长期佩戴。这件玉鸮造型与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鸮相似,可证为红山文化玉器。

  带齿兽面形玉佩红山文化

  长16.5宽5.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褐色沁。顶部单面钻一孔,兽面作圆目长齿,镂雕弧形眼眉,眉眼之外琢磨浅凹槽纹路。造型奇特,磨制技法粗朴原始,属红山文化典型器物。

  鸟形玉佩红山文化

  长9.1 宽4.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受浸蚀呈青灰色,局部有黄白色斑。鸟作侧身飞翔状。器间厚,至边缘渐薄成刃状。以简单的粗阴线刻划出鸟的头颈喙翅及尾部,并留有刀痕。鸟的胸腹尾部有三个对钻孔。

  C形玉龙红山文化

  高25.5宽21.8曲长60直径2.2~2.4厘米

  玉质黄绿色。玉龙头部雕琢,单阴线眼,似梭形,大而凸出。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下颚有两道阴线纹,所有阴刻线均不太深。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长圆柱形,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形成C字形曲线。部有穿系孔,如以绳系挂孔悬置,则正好水衡。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字形玉龙。

  人踏兽形玉神像红山文化

  高27.7最宽11.7厘米

  玉质青绿色,背面有土斑胶着于玉器之上。体长方形,部厚,边缘较薄,并有一定的钝刃感。整器由一神人和一兽复合而成。神人头戴类似勾云的高冠,五官鲜明,三角形鼻凸出,身穿有服饰,在臂膊及后背上饰有网格纹。双手抚于胸前,并持一长杵类物,脚踏一弧形半圈。半圈下有一兽,兽首前伏,左右双前足,似投降状伏卧。背面则是正面纹饰的反面,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

  玉猪龙红山文化

  高5.9宽4.8厘米

  现藏于文物信息咨询心

  玉质黄绿色,黄褐色沁。兽体弓背卷曲,呈C字字形,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刻线纹,背部对钻一孔。从玉质和整体制作风格看,此猪龙与内蒙古敖汉旗大洼乡出土器以及天津博物馆收藏品基本一致,可证是红山文化玉器,也是红山文化标志性动物形象之一。

  高7.3宽7.9厘米

  玉质黄绿色,质地莹润,下部有铁锈红色沁。整体略呈方形。鸮首向上凸起,双眼圆睁,吻部凸出。爪收于腹下。此玉鸮形体厚大,略具象形,但神态十足。

  斜口筒形玉器红山文化

  高4.6口径8.1厘米

  玉质深绿色,杂有黑色点状杂质,有一道裂隙纵贯上下。器作扁圆筒形,上端外敞作斜口,下端略窄作口,较红山文化遗址常见的玉斜口筒形器稍矮,也可能是残断后经过改制。这类器型在出土时多发现于死者的头部,所以现在学者倾向于认为其功能是巫师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玉臂鞲红山文化

  长10.5部宽7.8厚0.5厘米

  玉质青黄色。器体弯弧呈拱形,一侧有三个两面对钻的孔,可供缝缀。拱面上以压地打凹技法碾磨出八条宽浅的凹沟,形似瓦沟,以有孔的一侧为底,从心呈U字形对称分布,两道凹沟之间形成阳线凸棱。此器与辽宁建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M9及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臂饰相同。

  箍形玉器内芯红山文化

  长11最宽6厘米

  玉质碧绿色。亚腰状,通体磨光。一端较窄,一端较宽,呈杵状。器身的背面存有一纵向的凹槽,一端较尖,尖端有两处圆窝,均有线割的孤线痕。从其形状看,应为制作箍形玉器时掏出的内芯,再次加工利用。

  玉管红山文化

  长6.2直径2.3最大孔径1.4厘米

  玉质浅黄色,温润细腻,有红色沁。一端磨,另一端圆弧,横断面呈椭圆形。孔对钻,端孔较粗,孔内尚残存管钻内芯。

  长5.3宽4.5头厚1.9厘米

  玉质黄色,有橘红色沁斑。圆目凸出,勾喙较短,双翅展,双爪作下扑状,尾略呈扇面状并向前卷。后颈部穿象鼻孔。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源

上一篇:【总结】吃猪油好还是植物油好 其实二者兼有会更健康 下一篇:【策略】夏季选择四件套需要注意哪些